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从马斯洛需求论,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编辑部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最近我们做家长的和孩子接触起来很困难。平时孩子和父母讲不讲话看心情;接到父母电话跟见了鬼一样,避之不及,惜字如金“嗯、啊、好、挂了”。逮谁怼谁,不管你说的是什么,只要是你说的,就毫不犹豫地怼回去。一问他的成绩,一个嫌弃的眼神,一句“别问了行不行”转身进房间,狠狠地关上门……要近近不得,要远舍不得,真的太难了!看到微信和网络上经常说青少年孩子容易出现抑郁、厌学、轻生的行为,孩子情绪状态我们很担心。如何理解孩子的需求,在教育上要注意什么?
焦急的家长
家长朋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您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预防工作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心理健康疾病总患病率17%【1】。青少年心理在发育过程中,学业压力大,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稳定,是易感人群。您提到想理解孩子的需求,在青少年教育上得到一些指导,我尝试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青少年心理需求和教育上注意的方面,希望对理解青少年有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我们逐一分析:
生理需要:本能层次需要。随着国家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家庭已经温饱不愁,实现生活现代化。也就说现在青少年不愁吃穿。很多家长不理解,经常反映“他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好吃、好喝的供着,怎么还总说不高兴?”其实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从物质满足中获得的快乐越来越有限了。不像70、80年代成长青少年,感受到身边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从吃不上鸡蛋,到不想吃鸡蛋,从没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到家家户户都配了各种家电。亲身经历物质生活的提升,会带来巨大的愉快体验。反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体验野外露营生活、甚至荒野求生,从生活的不便利,挑战中获得快乐。所以家长不要简单为孩子提供过高的物质生活享乐,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交流。
安全需要:避免生命构成威胁需要。没有安全感,是现在的时髦话。这和幼年的依恋关系建立有紧密的联系。很多家长感到和孩子不好沟通,孩子有事也不和父母讲。这和婴幼儿期成长经历有关。父母经常因为忙于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孩子放到爷爷、奶奶家或亲戚家抚养,到孩子上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到青少年容易出现紧张,不愿意到陌生环境,不愿意和父母讲心理话。建议家长即使再忙也要让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
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同事的认同。青少年步入社会,进入学堂,会有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参加社团活动也会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鼓励青少年参加学校活动,通过努力、协作,和团队一起获得的荣誉,会有很大心理满足。同时家庭也是孩子们最温馨的港湾。融洽的家庭环境、共同参加的家庭活动,尤其是每晚的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都是非常好的家庭交流平台。但是现在很多家庭父母经常争吵,也很少有家庭活动,家里冷冰冰。孩子也渐渐不愿意和父母讲话。甚至不愿回到家庭中。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可以努力的!
尊重需要:想被人承认的需要。青少年孩子被尊重的需要特别明显,做事需要平等商量,相互听取意见,平等交流。在学业安排和生活上体现尊重都很重要。我们在医疗工作中经常听到有孩子抱怨“我妈不听我说话,她只表达她自己想说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价值观、创造力、责任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对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可以多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在学校承担班级责任,在家中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能力,逐渐承担家庭责任,也可以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体验自我成长的过程,体会价值感!现在很多家庭注重孩子的学业教育,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孩子没有承担自我照料、家庭责任,对于学习的责任也不能很好理解。变得很被动,在学习上和家长发生很大冲突。
以上是我从马斯洛的理论尝试分析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理解需求能更好指引家长在教育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虽然不全面,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如果孩子出现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出现失眠、食欲差等生理不适,还是建议您及时到精神心理门诊评估。
参考文献:
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http://dx.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程嘉 医生
本文由姜思思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