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如何心平气和地有效沟通
尊敬的医生:
您好!
我是一位患者的母亲,有些困扰想向您求助。1年前,我的女儿在工作不顺的情况下出现容易哭泣、高兴不起来、没兴趣做事,常常唉声叹气,有时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在精神科门诊就诊后,诊断为重度抑郁发作。吃药一段时间后病情逐渐减轻,近3个月女儿的情况与正常时差不多,这让我们很开心。我的女儿比较内向,要强,追求完美,有什么事情常常憋在心里,朋友也比较少,生病这段时间辞去了工作,整天在家,基本不外出。我们很担心她内向和追求完美的性格会影响她病情的恢复,也担心她整天在家,不外出参加社交活动,导致她与社会脱节,融入不了集体。为此,我们常常劝她外向些、开朗些,督促她外出找朋友玩或者参加其他活动,但是我们和她的想法不一样,说得多了,常常会因此发生矛盾,闹得不欢而散。我们希望女儿能够健健康康的,希望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想法或方法教给她,让她少走弯路,但是发现这样的交流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让我们很苦恼。医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与女儿心平气和地有效沟通呢?
王女士
王女士:
您好!您的来信我们已经认真阅读。首先,祝贺您女儿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一件让您开心和安心的事情。其次,我们感受到您对女儿深深的爱,您对女儿的爱让我们很感动。您希望女儿能够健康、开心,能够少走弯路,为此您倾尽所有经验,希望能对女儿有所帮助。但是,在与女儿交流的过程中常因观点不一致而发生矛盾,这困扰着您,您希望你们的交流能够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讨论,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对方,也不是为了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多么高级或正确,而是为了能够畅快而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彼此。如果我们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对方,那么只有在对方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被完全接纳、不被评判的安全的交流环境中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否定或指责,当我们被否定时,就会开启自我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辩护,捍卫自己的尊严。另外,在没有深入全面了解对方时就给出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很有可能不是对方想要的或者是不适合对方的。很多时候,在交流过程中对方可能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需要痛痛快快把要说的话说完,并不需要别人给予建议,如果被打断或者情绪被忽视,那么对方很有可能会闭口不再言语。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强大的潜力,在充分表达自己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其次,要进行有效沟通,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沟通技巧。推荐您看一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将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交流的意义、帮助我们提升沟通技巧以及促进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这本书提到,沟通的四大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指的是对一件事情的具体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不加任何评论。因为,评论的言语常常会被对方理解为批评,这时对方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比如,将“你经常不出门,怎么那么懒”说成“你最近一周没出门了”。
感受,指的是对一件事情的情绪反应,比如开心、幸福、轻松、满足、担心、生气、愤怒、压抑、伤心等。
需要,指的是我们的一种期待,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望。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有没有被满足,我们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比如,“我们很担心你,因为你常常闷在家里”,这时是对方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担心,是对方在为我们的感受负责;“你一周没有出门了,这让我们有些担心,因为我们希望你能健康些、开心些”,这时我们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期待。
请求,指的是我们希望对方具体做些什么以改善当下的处境。我们不能只告诉对方不要做什么,因为那样说,对方仍然不能清晰地知道我们希望她做什么。比如,将“你不要经常在家待着”说成“一周出去散步3次,每次1小时”。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们的一个请求,对方可以满足我们,也可以不满足。纵使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对对方不满或指责对方。
我们感受一下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你经常不出门,怎么那么懒。这让我们很担心,因为你常常闷在家里,可不可以不在家里闷着?”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你已经一周没有出门了,这让我们很担心,因为我们希望你能健康些、开心些,我们希望你可以多出去散散心,比如一周外出散步3次,每次在1小时左右,可以吗?”虽然都是在表达关心和爱,但有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影响了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心和爱。
除了这样表达我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外,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跟对方交流,去了解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没有评判的情况下,放下自己的观点、经验、推测等等,不要把自己当作指导者、专家和无所不知的人,而是作为一位与对方平等的陪伴者,让自己在一个空白的状态去认真倾听对方,体会对方的想法、感受和需要,不评价,不争辩,对方是什么就是什么,尊重对方,完全接纳对方,试着去理解对方。你要做的就是给对方营造出一个安全的、被完全接纳的、没有评判的空间,让对方尽情地放心诉说自己的一切。不使用说教来改变对方,那么对方更有可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而不是带着对遭到拒绝或责备的恐惧。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获得成长,而不是固守原有的认知,不做改变。在照顾孩子、关爱孩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好好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满足自己的需要。真心希望你们能够找到适合你们交流的方式,真心祝福你们能够健康、幸福。如果仍有疑惑,欢迎咨询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康复中心,我们愿意时刻成为你们的支持。
孔志斐 医生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
参考资料: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阮胤华
《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作者:戴夫·默恩斯 布赖恩·索恩约翰·迈克李欧 译者:刘毅
《谁会认错》作者:卡罗尔·塔夫里斯 艾略特·阿伦森 译者:邢占军等
《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操作手册》作者:姚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