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患精神疾病后该如何有效重建社交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很多人也可能面临“如果我得了精神疾病,我该如何面对周围的人?我该如何重新融入社会?”的困惑。接下来,今天,我们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得了精神疾病,该不该告诉别人?又该怎么和他人相处?该怎么走出家门?
一、该不该告诉周围人
(一)理解“精神病”的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精神病并不是一个让人羞耻的标签,而是一种需要被关注和治疗的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它只是身体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但是,由于对精神病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病后,除了要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还会陷入深深的纠结中,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件事告诉身边的人。
(二)坦诚相告的好处
如果选择告诉周围人,可能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支持和帮助。当向家人和朋友坦诚自己的病情时,他们会更加理解你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从而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爱。比如,当你因为病情而情绪低落或者行为异常时,他们不会误解你,而是会尽力去帮助你,陪你一起度过难关。
(三)可能面临的困难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告诉周围人可能带来的困难。全面的袒露可能会让周围人产生误解和偏见,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我们也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健康的重视,这种偏见会越来越少。
二、如何与周围人相处
(一)保持积极的心态
无论你是否选择告诉周围人,保持积极的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病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无法克服的障碍。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它,而周围的人也愿意帮助你。当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时,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容易一些。
(二)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与他人相处的基础。如果你选择向周围人坦诚自己的病情,那么首先要相信他们愿意支持你。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巩固他们的信任。比如,按时服药、积极接受治疗,并且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你展现出对病情的积极态度时,周围的人也会更加放心地支持你。
(三)设定边界
在与他人相处时,明确自己的边界非常重要。你可能会觉得是自己敏感或脆弱,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不舒服和不喜欢的场景,这时候你需要清楚地告诉他人,哪些行为或者话题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例如,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反复追问病情的细节,可以礼貌地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关心我,但我现在不想过多讨论这些,我们可以聊聊别的。”如果你觉得某些人对你的态度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伤害了你,那么你可以选择远离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边界,避免过度依赖或给他人带来压力。
(四)参与社交活动
尽管病情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但参与社交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从简单的家庭聚会开始,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感受家的温暖。慢慢地,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小型的社交活动,比如朋友聚会、兴趣小组等。在这些活动中,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需要尽力参与,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如果感到不适,随时可以离开。
(五)保持耐心和理解
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误解的情况。这时候,保持耐心和理解非常重要。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精神病的复杂性,所以你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解释你正在经历什么,以及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接受你的病情。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而放弃与他们的相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你的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怎么走出家门
(一)设定小目标
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可以很小,比如先到小区里散散步,感受一下外面的空气和阳光。当你能够轻松完成这个小目标后,再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去附近的公园或者商场。每次成功走出家门,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反馈,比如奖励自己一杯喜欢的饮料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这样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寻找支持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出门比较困难,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他们的陪伴会让你感到更加安心。同时,也可以寻找一些支持团体,在这些团体中,你可以和其他患者一起分享经验,互相鼓励。他们会理解你的感受,并且给你提供很多实用的建议。
(三)应对突发情况
在外面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突然感到焦虑或者情绪失控。这时候,不要惊慌,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应对方法,比如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进行深呼吸,或者拨打一个信任的人的电话,寻求帮助。记住,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你有能力应对它们。
如果你正在经历精神疾病的困境,希望你能尝试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向周围的人寻求支持;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有挑战,但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加理解和包容身边的精神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打破社会对精神病的偏见,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