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

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儿童精神疾病

专访中科院院士陆林: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共同责任

发布时间:2023-10-09
字号:
+-14
浏览次数:

抑郁症不是“作”,更不是“没什么大不了”。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成年人都需要尽快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除遗传因素外,学业压力过大、父母过于严厉、缺乏家庭关爱、遭受校园霸凌等,都可能让孩子陷入抑郁。

人生漫长,一些挫折和困难无法避免。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青少年度过困难时光,帮助他们缓解抑郁情绪、治疗抑郁症,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

陆林院士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问题给出了细致的解释和建议。澎湃新闻记者:张依琳 高宇婷 导播:柳彦 胡岑(48:37)陆林院士长期从事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碍的公共卫生政策、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策略研究。在他看来,家长和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或许要对心理健康问题再多了解一些,再重视一些,再努力做一些工作,方能共同帮助、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微信图片_20231009133309.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以下为专访实录: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遇挫折易产生心理问题

澎湃新闻: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陆林: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成熟,不像我们成人,心理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弹性,生理相对比较成熟。青少年在长身体的过程中,心理的耐受力和弹性都不是很稳定,容易出现情绪变化。由此遭遇应激事件或者遭受压力时,不像成人那么好的承受力,有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充满好奇,有时候缺乏完整的、理性的判断力。学习压力大,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懵懂的恋爱,这些事可能对他都有影响。如果家人、学校不给予正确指导,或足够包容,甚至再施加额外压力,青少年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吃饭、睡觉出现问题,家长就要注意

澎湃新闻:根据您多年来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有没有什么普遍性?孩子出现了哪些情况值得注意?

陆林:青少年,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很多是遇到一些压力变得焦虑、抑郁、愤怒,变得对很多的事情不理解,个别还容易产生一些极端事件。

不论年纪大小,青少年都会有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最简单的是沉迷网络游戏或是视频。网络游戏视频里有很多虚拟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孩子如果觉得不舒服,没有包容、没有尊重、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哪一方面有问题,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一些快乐、尊重,就会沉迷其中。很多青少年不想上学或上不了学,就是这一方面的原因。

还有一些是有精神疾病。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或和老师、同学、家长沟通时出现问题。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有些孩子因为跟父母之间的矛盾离家出走,这些问题在青少年身上都比较普遍。

从医学角度来说,青少年有没有问题,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表现来判断。如“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维持生命的事情是否正常,学习功能或者社会功能是否正常。晚上不睡觉、熬夜或者睡不着,到点又不起来;不按时吃饭、不想吃饭或者吃得过多;孩子在需要学习的阶段不愿意学习或学不进去;和家长、同学、父母等沟通交流时,说几句话就不想说了,或是说着说着变得情绪暴躁;不想在家待,或者不想在学校待,这些可能都预示有问题了。还有把自己关起来,不愿意和人说话。但如果感兴趣的话题能聊到一块,问题就不大,什么话都不想说可能就预示着有问题。

从基本的、维持生命的角度去看孩子是不是有问题,然后及时找专业人士评估问题有多严重。有些家长对这些重视不够,孩子不愿意上学家长觉得学校不好,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在家耗几个月情况越来越严重,其实这需要找专业人员的帮助。不是家长觉得我们家孩子没问题,那就在家待着,待得时间越长,可能问题越多,真的回不到学校。

孩子出现抑郁症状要及时找专业人士评估

澎湃新闻:如果孩子已经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或改善抑郁症状?

陆林: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最重要的不是逼孩子上学,责骂孩子,或是说教,让孩子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有上面我们提到的问题,首要的事情是找专业人员、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我们分几个层次。比如有些孩子觉得压力很大不想上学,嘴上这么说,但仍然能坚持到学校学习,只是觉得累、压力大。孩子偶尔一次睡不着觉,比如考试前压力比较大,考试过后一切恢复正常了,那不用太担心。这种情况下家长、老师要给他减轻压力,比如陪孩子散步、聊天,不聊学习的事情,周末休息一下,锻炼身体,把压力减一减。但如果因为压力很大,拒绝去学校、拒绝考试,那就是严重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干预。

到专业医生这里,我们根据他的心理活动、情绪情况进行评估。严重的可以药物治疗,有些行为问题可以心理干预。一大部分孩子经过专业干预,最后还是能回到学校,除非极个别病比较重的,回到学校有困难,可能需要长期治疗。但大部分孩子解决了情绪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之后能回到学校,其中很多最后学业完成得很好,很健康的成长。

很多家长还会担心医生给孩子吃药,药会不会成瘾、有没有副作用?其实不是。科学家、医生对此有研究,是药物本身影响大,还是抑郁的情绪、不太正常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大?最后评估结果是:药物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不吃药,抑郁情绪本身对我们的影响就更大。比如抑郁情绪本身会影响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影响大脑功能,影响生活和休息。有些药物可能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都不会产生长期的后遗效应。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因为抑郁了,吃完药了变得有点傻,这也不完全是药物的作用。我们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变得记忆衰退、变得糟糕。药物可能有帮助,但是有一个问题,药物要不要吃,吃多长时间,要找经过正规训练的医生,根据患者、孩子的情况来判断。如果家长觉得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担心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如果耗着不去医院,极个别病有可能缓解,更多的是后来更严重。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原来抑郁了,没有吃药现在又好了。不能拿某一个孩子抑郁情况的好和坏,来判断自己孩子情况的好坏。即使都是患有抑郁症,治疗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预后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预后效果很好,完全恢复健康,以后什么也不影响。有的恢复就不太好,吃了药治疗效果也不是太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个人不一样,不能轻易说一个孩子抑郁了,吃药还是不吃药,吃多长时间,要听医生的判断。

建议每天有一个小时体育锻炼,千万不能长期耗在家里

澎湃新闻:除了尽快寻找专业人士、专业医生的帮助外,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陆林:还是回到刚才,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开始,尽量让孩子正常睡觉,晚上10点多、11点睡觉,不要熬夜。如果睡不着就找医生,让医生来处理。早晨到点要起来,每天要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我们见到大量孩子抑郁了,不上学了、不出门了,这就是问题。

健康的人肯定需要到社会上去、到外面去,接受阳光的暴露,和周边的人交流。所以孩子一定不能窝在家里,一定要出去。如果不愿意与人交流,可以从简单的散步、走路开始,然后到跑步,到和别人交流。建议每天有一个小时体育锻炼,千万不能长期耗在家里。

学校的文化氛围应是包容、接纳、关爱每一个孩子

澎湃新闻: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患有抑郁症,这时候学校应该做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陆林:我们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太够的。孩子如果有问题,抑郁了,学校就让家长领回去,学校不管了,其实这样对孩子可能更不好。一个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和朋友、同伴互动,我们建议孩子即使是生病接受治疗了,能上学尽量上学,能待在学校尽量待在学校。

学校的管理者、老师,要给孩子一个包容的环境,而不是把孩子送回家里去。如果父母不专业,孩子长期在家,结果可能更加不理想。

学校还有一个情况,孩子在家治疗好了要回学校上学,学校要求开个证明,证明孩子没有病。这更不专业、更不科学、更不符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谁能开证明来证明孩子没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明天不生病,明天可能生大病、生小病,这是科学。学校要求开证明,证明孩子没有病这是很霸道的,医生也没办法开这样一个证明,说孩子现在没病。只要孩子能上学、能坚持,只要不是明显影响别人,学校都应该无条件的欢迎,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初心。我们要帮助每一个人,既要帮助健康的人,也要帮助不健康的人。给他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包括残疾人也要给他同等的,甚至更便利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部门这样做可能怕承担责任,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出现了状况,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如果无限制的由学校来承担也不合理。学校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不健康的孩子,就撵出校门,最后受害的是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家庭,是整个国家,我们要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做法。

另外从三个大方面来说,学校的大环境对孩子心理问题重视还不够,不够全面。例如要求学校要配备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帮助,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形同虚设,可能有一个老师兼职心理治疗师,但是不专业,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孩子也不会找他,很多学校是这样。我们知道,给患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需要经过专业训练,要了解心理学。这位老师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是稳定的,对周围人是有同情和包容的,能设身处地的替孩子着想,理解孩子的烦恼痛苦,然后知道怎么样帮助孩子。但很多心理咨询师没经过这样的训练,或者训练不专业,看几本书、考个证就可以上岗了,这样可能反而害了这些孩子,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这个事。如果每个学校都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那很多孩子在刚开始有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学校教育的初心,教育的本质。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功利性还是存在的,就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一位青少年的发展是全面的,包括上课学习、课外学习、身体成长。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够,体育设施不充分,体育活动简单化,课堂时间太多,所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很高。我们的课外活动,对大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文的理解等,这方面课程很少,更多强调数理化教育。数理化教育也很重要,但全是这些是不行的,需要课外教育、素质教育,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社会的爱,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重视不太够。

第三个方面,就是该如何对待出现问题的孩子。学校里的孩子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是健康的,按照世界发病规律,有20%的孩子可能是患病的、有问题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要帮助、鼓励、包容和接纳,不能因为孩子有问题就把他撵出学校,让他回家,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对我们整个社会,对整个青少年是不负责任的。学校要接纳所有能够接纳的孩子,只要孩子愿意到学校,我们都要去给他提供帮助。有陪伴、安慰,也有专业教育,也有心理上的干预。

学校的文化氛围就是包容、接纳、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否患病,是否有残疾,不能只盯着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能把那些有问题的孩子遣送回家,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是学校的目的。

孩子遭受了霸凌,最重要的不是说教,更多的是陪伴、安慰

澎湃新闻:如果孩子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或学业压力大,或在家遭遇家暴,亲人离世等等这些负面情绪、挫折,我们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帮助?

陆林: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除了父母、老师以外,还有同学,如果被同学孤立,甚至遭到同学之间一些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霸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学校的管理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他的特长。有很多优秀的人,或者后来事业有所成就的人,在学校学习成绩并不是太优秀。我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初心,只是培养那几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还是要让每个孩子都不能落下?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尽量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环境,霸凌的气氛可能就减少。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位小伙伴,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不好的,身体长得壮的、不壮的,还是性格内向、外向的孩子,要平等对待我们周边的每一个人,减少霸凌文化和霸凌环境,霸凌事件才能够减少。

如果不能避免,有些孩子遭受了霸凌,最重要的不是说理、说教,更多的是陪伴、安慰,甚至不说话。诸如“你不要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怎么这么脆弱”等等,这些话都不应该说。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出现,孩子不需要的时候父母不要跟孩子说得太多,这是我们很多父母做得不是很专业的地方。孩子心情很郁闷、痛苦的时候,他可能不想听谁说话,也不想听大人唠叨,甚至也不希望大人给他安慰,那陪伴就够了。当他需要的时候,大人可以出现,比如需要喝水的时候、需要吃饭的时候。

父母更多要了解原因,帮助孩子,不是去把道理搞清楚,甚至再去报复。这些对孩子不是最大的保护,最大的保护是陪伴,接受孩子的需要、倾诉,解决孩子暂时遇到心理上的,以及睡眠、饮食、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坚决杜绝再次出现霸凌事件。然后是必要的干预,解决他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消除孩子的担心,消除霸凌环境。有些孩子遭受霸凌后晚上不能睡觉,一夜不睡觉对孩子第二天影响很大,所以要及时干预,甚至及时用药,帮助其度过困境。

总而言之,第一,家长、学校、社会要一起减少霸凌可能出现的环境、事件。第二,发生了这种情况,要陪伴遭受霸凌的孩子度过这段时间。如遇到一些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孩子生活偏离了正常轨道,要及时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平等相待

澎湃新闻:当很多孩子陷入情绪低谷以后,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我没有用”“没有人真正爱我、关心我”,也确实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关爱比较少,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家长?

陆林:我觉得好家长和不好的家长都是相对的,不能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压力都交到家长身上,这也不是太科学的。家长有自己的生活、任务和担当,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烦恼。我觉得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长作为青少年最亲密的人,毫无疑问是最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我们想说,家长首先要学会了解孩子的状况,孩子如果情况很严重,家长认为不严重,那就不太合格。每位家长都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知识,这是基本的。

同时社会也要改变,家长才能改变,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完全根据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来判断,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如果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老师是不是对他另眼看待了,给孩子造成压力了,家长是不是对孩子有很多责怪?有些家长更有技巧一些、更成熟一点,一次考试不好他可能什么也不说。有些考不好就把孩子骂一顿。

要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能成为可用之才。人生旅程是漫长的,学习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考试亦是其中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成绩好一点,但整个社会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人的一切。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将来可能在别的方面,对社会,对家庭是可用之才。他自己的人生,也可能是成功的。即使是平凡的,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我们的社会要改变这个观点。

学习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孩子的身体成长,对社会很多价值的判断,和同伴的关系,一些素质,一些个性等等,我认为比学习更重要,所以家长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这样孩子他遇到挫折,遇到事情,看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激,不会那么失去理性,也不会情绪极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一些冲动和极端的事件。让孩子经历一些他应该经历的事情,对孩子成长是有帮助的,有些问题、同伴关系让他自己处理,家长给予帮助、给予指导,不要代办,可能将来孩子就成熟、理性、健康,出现问题可能就更少一点。

父母要尽量和孩子平等相待,不要给孩子过多溺爱,比如好吃的就要给孩子吃,大人不吃,这就不平等;或者大人可以大声说话,甚至可以骂人,孩子就不能大声说话,这也不平等。尽量对孩子平等,给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成长、自己锻炼的空间,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忽视孩子和过分溺爱孩子,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希望家庭是一个平等的,相对温和的,当然家里也不完全是都要讲道理,但可以简单讲道理的环境。

我们有一个统计数据,单亲家庭的孩子、隔代养的孩子,比如说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期带大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还有长期父母有矛盾,家里有暴力行为的这些孩子容易出问题。不是说一定要出问题,概率会增加。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问题,各方面也挺好,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出问题的概率比普通的家庭要多一点。所以建议遇到这方面的事情,要让孩子能够客观、理性的理解。

还有,要尽量让孩子接触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很重要。网络、电视上暴力的、不科学的、偏激的视频、影像,应该不让青少年接触或者少接触,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做得不够。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青少年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澎湃新闻:最后想问您“如何表达爱”这个话题?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确实缺乏关心,但有家长可能很爱孩子,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陆林:我觉得每个家庭不一样,跟孩子说我喜欢你、我爱你,或者带着孩子吃一顿饭,哪个效果更好?我觉得因人而异,要根据实际情况。

最重要的是,很多孩子觉得家长不爱他是因为不平等,父母对孩子更多是责骂、要求、唠叨,是命令式的。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关键的时候,父母既要提供物质保证,也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希望家长每天能有半个小时和孩子坐在一起聊一聊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情,也可以聊历史等等。

有些家长和孩子聊天时口气和语气很好,一生气就是命令和责备,那孩子和你聊天的兴趣就没有了。孩子每做成功一件事情要适当鼓励,但也不能过分脱离现实,长此以往,我们就是说如果这样去做,孩子应该是健康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爱,要从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的表达是不是人家需要的。我曾经见过一个28岁的女生,疫情期间在家办公,晚上开2个小时的会,她妈妈敲了8次门,倒水、送水果,问她要不要茶叶,她非常烦。对孩子来说她不需要妈妈这样做,所以这就是矛盾。妈妈说孩子不懂事,不希望我跟她住在一块。但对女儿来说,是侵犯了自己的空间。

对青少年也一样,爱的表达要适度,过分和缺少都有可能造成问题。要有一个合理的、融洽的、恰到好处、长期的表达爱的方法。

父母在孩子面前少玩游戏,不要长期看视频、看手机,给孩子树立榜样。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样的孩子将来沉迷电子产品的概率会减少。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青少年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包括其个性、人格、素质,对社会、对同伴的同理心、包容心以及担当等等。如果家长都能这样想,就可以从多方面来帮助孩子、锻炼孩子,孩子健康成长的概率就更大。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专家

姓名:陆林 教授 向Ta咨询详细

专长:

睡眠障碍、抑郁症、青少年网络成瘾和心理问题、酒精和药物依赖


出诊时间:

简介: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院长/中国体育彩票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