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中国体育彩票第六医院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孩子学习懒,家长应该怎么做?
尊敬的医生:
您好!半年前孩子确诊了抑郁症,每天早晨吃3片舍曲林。最近这段时间,她每天放学回来挺高兴,不过她在学习上比较懒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希望能帮助她进一步回复,尤其在提升学习动力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帮帮她吗?非常感谢!
孩子家长
孩子家长: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信任,也很理解目前您对孩子情况的担忧。孩子表现出的“懒”,往往不是单纯的懒惰,而可能是向家长发出的“求救信号”。针对您提到的这些问题,我给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这种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完全是病的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孩子面临很多压力。现代社会的青少年面临的信息更多、变化更快、竞争更激烈,也更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更多的压力。常见的压力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 缺乏信任: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做决定时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信任,产生被低估的感受。
2. 控制过多:当孩子面临过多来自父母、学校或社会的要求与限制时,容易出现逆反、退缩或逃避行为。
3. 竞争与考核:来自同龄人的比较、成绩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及对成功的单一标准,容易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挫败。
4. 缺乏亲密感:如果孩子感到情感支持不足,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可能会选择用“沉默”或“懒散”来表达内心的孤独。
当孩子不懂得如何有效缓解压力时,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家长往往误认为孩子“摆烂”,因而变得着急、烦恼。然而,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被孩子敏锐地感知到,而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恐惧和“堕落”。那么,家长需要做什么呢?
1. 梳理问题 帮助孩子厘清当前面临的困难,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用开放、理解的语气进行交流,例如可以这样询问孩子:“你觉得困难的地方是什么?”、“当你感到难受或者不想动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担心呢?”可能孩子面临的困难很多, 一时理不清头绪,这时,可以继续问她,“这些困难中,你最想解决的是哪一个?”这样提问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她内在的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2. 制定和执行计划 当孩子表达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后,可以一起制定一个简单、具体的行动计划,帮助他从小目标开始做起,鼓励孩子思考:我打算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我是否需要帮助,谁可以帮助我?计划从可以实现的小步骤着手,逐步增加信心。
3. 跟进和调整 家长可以陪孩子定期回顾计划的进展,温和地引导而不催促。例如:“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几天计划执行得如何”、“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或者我可以再怎么帮你?”跟进和调整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沟通技巧呢?
1. 承认孩子的感受 您可以这样跟孩子表达“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鼓励孩子表达更多的内心感受。当孩子感到被看到和被理解,他们才能逐渐敞开心扉。
2.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赋予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让他们意识到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自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并非来自父母的强制,而是行为本身的逻辑延伸。例如,如果今天不完成学习人去,就不能玩游戏——这并非父母施加的“惩罚”,而是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
3. 关注并具体表扬孩子的优势 具体描述孩子的长处,例如“你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你擅长解决问题”等。这样具体的反馈比笼统地说“你很棒”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4. 赞赏孩子的努力 肯定孩子落到实处的努力,让孩子领悟做成一件事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实现的。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在坚持写作业,真的很用心。”
5. 适时提供支持 分享自己的过往经验,注重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而不是结果。让孩子相信:努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
6. 引导总结经验 和孩子一起探讨所遇到的问题、情绪及解决的过程。帮助他们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增强对困难的理解与应对能力。
7. 鼓励主动寻求帮助 帮助孩子认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搞清楚哪里需要支援,以及谁可以帮到自己,是一种成熟与勇气。
8. 帮助孩子构建知识和问题解决的结构 培养孩子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查阅信息、分析论证等。
9. 营造同伴支持 我们可以先从家庭环境入手。您可以尝试放下家长的权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多倾听她的想法和感受,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当孩子在家里感受到了足够的爱和支持,她在外面和同学相处时也会更有安全感和自信。鼓励孩子勇敢参加兴趣小组或者志愿者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人交流合作,逐渐提高她的社交能力。
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只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包办。家长的经验未必全对,孩子自己的路还需自己去闯。相信孩子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在孩子每次进步的具体表现上,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见和认可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您发现孩子的情况有明显的变化或者出现了其他让您担心的问题,随时和医生联系,我们再一起探讨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希望以上这些建议能够对您和孩子有所帮助。祝您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邵岩 医生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